发布日期:2019-08-15 浏览人数:1132
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人工繁育
管氏肿腿蜂试验研究
汪玉静,张玉娇,刘 云。王禄
(济南市林场,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用双条杉天牛3-4龄幼虫作寄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在温度25℃,相对湿度50%,弱光等常规条件下,寄生成功率90.44%,子代蜂平均单管(每管1头寄主)出蜂量112头,平均千头重0.8333克,雌雄性比为11.20:1,子代蜂各项指标均优。双条杉天牛虫种资源丰富,易于获得,能弥补相关繁蜂时间衔接问题,可用作生产繁蜂寄主。
关键词:双条杉天牛幼虫;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
1 研究背景
管氏肿腿蜂作为一种生物天敌在防治一些蛀干害虫方面十分有效[1-8],被广泛应用于林业、园林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自1977年在河北省林业专科学校室内繁殖成功后,其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技术日益成熟[8-20],已进入规模化生产繁育。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8]、河北张家口市森防站[9]、北京植物园、天津市园林科研所、青州市场集林场[10]、青岛市崂山区农林局[11]等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建起繁育中心。虽然一些昆虫寄主可成功的繁育出大量管氏肿腿蜂, 但受寄主获得方式、获得量、获得时间与繁蜂时间衔接等问题制约,现阶段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主要应用青杨天牛、松墨天牛自然寄主,其它寄主种类并没有在人工繁蜂生产中推广应用[8-9,11-13]。随着管氏肿腿蜂应用量增加,其繁蜂寄主需求量也大幅增加,而寄主数量不足,繁蜂成本增加,规模缩小,找到其他合适繁蜂寄主成为管氏肿腿蜂人工规模化繁育亟需。双条杉天牛幼虫是管氏肿腿蜂的自然寄主[14],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李昌丕等较早用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进行人工繁蜂[8],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卫光、孙绪良等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双条杉天牛幼虫上的产卵行为[15],青州市场集林场肿腿蜂繁育场曾用双条杉天牛幼虫繁育管氏肿腿蜂[10],但没有具体的相关技术指标及用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报道。本试验重点研究用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有关技术及可行性。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供试种蜂为张家口森防站提供的室内用青杨天牛幼虫繁殖的第三代蜂,成蜂时间20天以内,千头重0.650克;寄主为从诱木上新剥的(1-10天)双条杉天牛3-4龄幼虫,单头重0.1克以上,平均单头重0.177克。蜂种及寄主保存在5℃冷藏箱中备用;仪器设备为:SD-198保鲜柜,广东正鑫公司,RQH-350(H)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郑州生元仪器有限公司,OLYMPUS SZ61体式显微镜,奥林把斯(广州)工业有限公司,指形管(10mmχ 50mm)、脱脂棉、画笔,玻璃培养皿(口径15cm)、酒精、塑料筐(镂空透气)、QSDS-II型紫外线消毒灯车,常州市戚野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BSM-220.4分析天平(精度0.0001g),上海卓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2 方法
2.2.1 接蜂
接蜂画笔、玻璃皿器具用70%酒精消毒,繁蜂指形管放紫外灯下消毒一小时。消毒后的指形管放入鲜活寄主幼虫1头,种蜂放入玻璃培养皿中,用画笔尖挑选雌活蜂扫入指形管中,每管扫入3头种蜂,少数体重大于0.2克(含)幼虫,每增加0.1克,增加种蜂1头。接蜂后用脱脂棉把指形管口封住,平放入塑料筐中,每筐放入指形管三层。接蜂时间从5月25日至6月3日,总计接蜂5200管。
2.2.2 培育
把装有接蜂指形管的塑料筐放入智能人工气候箱里,设定温度25℃,相对湿度为50%,弱光条件下培养。在培育过程中注意气候箱温湿度、及时矫正设定温湿度,对发霉变质、未被寄生的寄主及时取出,防污染。
2.2.3 发育观察
从蜂虫比3:1的接蜂管中随机取出10管放在单独的小盒中,按照吴华[11]关于管氏肿腿蜂产卵前行为及卵、幼虫、蛹形态描述,定时观察种蜂产卵、幼虫孵化、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各虫态初始及终了时间并记录。
2.2.4 发育历期推算
产卵前期:上蜂开始至第一只卵产下的时间
卵期:第一只卵出现至最后一只卵孵化的时间
幼虫期:第一头幼虫出现至最后一头幼虫进入预蛹的时间
预蛹及蛹期:第一头幼虫进入预蛹至最后一头蛹羽化的时间
2.2.5 繁蜂效果统计
统计产卵管数、未产卵管数、霉变管数、出蜂管数,待子代蜂全部孵化后,按5%比例随机抽样,统计抽样每管孵化出的子代蜂数目,分别记录雌雄蜂数目,利用分析天平称量抽样雌蜂重量,并换算成平均千头重。
寄生成功率=育出子代蜂的寄主数÷5200×100%
平均单管出蜂量=抽样每管出蜂数之和÷抽样管数
雌雄比=抽样雌蜂数量:抽样雄蜂数量
平均千头重=抽样雌蜂总重量÷抽样雌蜂数量×1000
3 结果与分析
3.1 管氏肿腿蜂以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的发育历期
据观察,管氏肿腿蜂在完成搜寻、检验、蛰刺、取食等行为后开始产卵。
产卵前期:3-4天,接蜂后最快的第3天既开始产卵,大部分第4天开始产卵(图1)。
卵期:5-9天,产卵后最早第5天幼虫出现,4天后卵全部孵化(图2)。
幼虫期:4-8天,少数幼虫发育4天后开始停止取食、陆续结茧化蛹,4天后大部成蛹(图3)。
预蛹及蛹期:16-22天,幼虫预蛹16天后开始有雄成虫羽化,6天后基本羽化完毕(图4)。
本实验子代蜂从6月21日开始羽化出蜂,至7月9日出蜂完毕。在25℃恒温、50%相对空气湿度、弱光等常规条件下,以双条杉天牛3-4龄幼虫为寄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一个世代为30天左右,与他人用青杨天牛、松墨天牛为寄主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繁育管氏肿腿蜂所观察结果相近[11-12] ,无显著差异。
表1管氏肿腿蜂发育观察记录
样本 |
接蜂时间 |
产卵前期 |
卵 |
幼虫 |
预蛹及蛹期 |
成虫羽化 |
1 |
2016年5月25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26日幼虫麻痹,28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29日开始产卵,长椭圆形,透明。当天产卵5只 |
6月3日第一只幼虫孵化,7日卵全部孵化 |
8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1日出现茧,14日大部结茧,个别未结茧的静伏不动 |
23日出现羽化雄峰,29日羽化出蜂完毕 |
2 |
2016年5月26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27日幼虫麻痹,29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30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11只 |
6月5日第一只卵孵化,7日卵全部孵化 |
10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3日出现茧,15日全部结茧 |
26日出现羽化雄峰,7月1日羽化出蜂完毕 |
3 |
2016年5月27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28日幼虫麻痹,31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6月1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13只 |
7日第一只卵孵化,11日卵全部孵化 |
11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4日出现茧,18日全部结茧 |
27日出现羽化雄峰,7月1日羽化出蜂完毕 |
4 |
2016年5月27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29日幼虫麻痹,31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6月1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16只 |
6日第一只卵孵化,7日卵全部孵化全部孵化 |
11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4日出现茧,17日全部结茧 |
27日出现羽化雄峰,7月2日羽化出蜂完毕 |
5 |
2016年5月30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31幼虫麻痹,6月2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3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7只 |
8日第一只卵孵化,12日卵全部孵化 |
12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5日出现茧,18日全部结茧 |
29日出现羽化雄峰,7月4日羽化出蜂完毕 |
6 |
2016年5月31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6月1幼虫麻痹,4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5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14只 |
11日第一只卵孵化,14日卵全部孵化 |
15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8日出现茧,20日全部结茧 |
7月1日出现羽化雄峰,5日羽化出蜂完毕 |
7 |
2016年5月31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6月1日幼虫麻痹,4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4日产下第一只卵,当天产卵5只 |
9日第一只卵孵化,10日卵全部孵化 |
13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6日出现茧,20日全部结茧 |
6月29日出现羽化雄峰,7月5日羽化出蜂完毕 |
8 |
2016年6月1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3日幼虫麻痹,4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6日开始产卵,当天产卵15只 |
11日第一只卵孵化,14日卵全部孵化 |
16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9日出现茧,23日全部结茧 |
7月2日出现羽化雄峰,6日羽化出蜂完毕 |
9 |
2016年6月1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2日幼虫麻痹,4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第5天种蜂产卵 |
5日开始产卵,当天产卵10只 |
11日第一只卵孵化,13日卵全部孵化 |
15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8日出现茧,21日全部结茧 |
7月2日出现羽化雄峰,6日羽化出蜂完毕 |
10 |
2016年6月2日 |
接蜂后当天即蛰刺,3日幼虫麻痹,5日种蜂腹部膨大,节间膜延伸呈透明状 |
6日开始产卵,当天产卵11只 |
12日第一只卵孵化,15日卵全部孵化 |
16日幼虫老熟,进入预蛹,19日出现茧,21日全部结茧 |
7月2日出现羽化雄峰,7日羽化出蜂完毕 |
3.2 以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效果
本试验选取寄生成功率、平均单管出蜂量、千头重、雌雄性比四个方面作为评价管氏肿腿蜂繁蜂效果的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管氏肿腿蜂以双条杉天牛3-4龄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达到90.44%,高于以松墨天牛3-4龄幼虫为寄主寄生率近10个百分点[11];本试验单管最高出蜂量201头,单管最低出蜂量10头,平均单管出蜂量为112头,高于松墨天牛3-4龄幼虫为寄主的平均单管出蜂量[11,16];本试验子代蜂平均千头重0.8333克,高于种蜂平均千头重28.2个百分点,稍低于以松墨天牛3-4龄幼虫为寄主的平均千头重4.9个百分点[11];本试验子代雌雄性比为11.20:1,略高于松墨天牛3-4龄幼虫为寄主所繁子代蜂的雌雄性比(10.9:1)[11]。本试验为大样本试验,所得寄生成功率、平均单管出蜂量、平均千头重、雌雄性比可靠度很高。按此计算,平均单管雌蜂量100余头,达到现市场商品蜂的优级标准。
表2双条杉天牛作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效果
寄主 |
接蜂/管 |
出蜂/管 |
寄生成功率/% |
平均单管出蜂量/头 |
子代蜂平均千头重/g |
雌雄性比 |
双条杉天牛 3-4龄幼虫 |
5200 |
4703 |
90.44 |
112 |
0.8333 |
11.20:1 |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双条杉天牛作为管氏肿腿蜂的自然寄主,其人工接蜂寄生成功率高,子代蜂平均单管出蜂量、平均千头重、雌雄性比等技术指标优,人工繁蜂条件同用其它寄主类同,不需特殊设备及条件,繁蜂周期与其它寄主在相同条件下相近,可作人工繁蜂替代寄主,弥补人工规模繁蜂寄主数量不足问题,降低繁蜂生产成本。
4.2 讨论
目前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受寄主获得方式、获得量及获得时间能否与繁蜂时间相衔接等问题制约[9,12]。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有多种途径,研究发现适于作寄主的一些虫种是途径之一。根据各地试验,室内能够寄生并繁育子代蜂的虫种已有22科50余种[9,12,14],其中天牛类寄主就有20余种,并且这些虫种各自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几种相互组合来解决一些制约性问题。
双条杉天牛是柏科类树木及罗汉松的主要蛀干害虫,危害树种较多、繁殖量大,分布广,此虫资源丰富,可获得量大。幼虫可通过劈剥受害木方式获得(同时清理虫源木),也可设置饵木诱繁获得,特别是后者,掌握好时机,在其蛀入木质部前剥皮获得,可大幅降低成本。笔者于2016年5月份组织人员在收集的诱木上剥取双条杉天牛幼虫60000余头,为有关单位提供繁蜂寄主40000余头,每头的剥取成本比购买的青杨天牛低40%,而繁蜂效果与6-9头青杨天牛相当。双条杉天牛幼虫在我国北方地区5月下旬-6月即可发育到3-4龄,此时剥取幼虫作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恰适于防治松墨天牛、青杨天牛等蛀干害虫,而用青杨天牛、松墨天牛自然化蛹前(4-5月份)新剥出的幼虫作寄主,繁育出的第一代管氏肿腿蜂在时机上又恰适于防治双条杉天牛,寄主获得时间与繁蜂时间达到一致。也可跨地区来解决寄主获得量及繁蜂时间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萧刚柔,吴坚.防治天牛的有效天敌-管氏肿腿蜂 [J] .林业科学,1983(增刊):81-84
[2]姚万军,杨忠岐.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27-134
[3]张世权.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 [J] .森林病虫通讯,1983(2):19-22
[4]谢振东,张绪成,张佩勇,等.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林间防治技术试验[J].吉林林业科技,2000,29(4):10-14
[5]王功桂,周灵会,王长旭等.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3):32-34
[6]丘玲.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J].中国生物防治,1999,15(1):8-11
[7]黄志森,王玉连,陈顺立,等.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红腹柄天牛幼虫[J].华东昆虫学报,2006,15(1):50-52
[8]李昌丕,冯继华,刘海东,等.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的试验和推广应用[J].林业科技通讯,1993,14(1):63-67
[9]周娜,姚圣忠,胡德夫,等.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5,22(4):569-575
[10]刘锡平,王春文,王庆国.管氏肿腿蜂繁育场的营建和繁育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2,(1):25-26
[11]吴华. 管氏肿腿蜂个体发育、产卵行为及寄主选择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12]王洪如,崔孝平. 崂山地区管氏肿腿蜂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8,38(1):25-26
[13]姚万军,杨忠歧.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8,24(3):220-226
[14]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5]张卫光,孙绪艮,曲爱华,等.管氏肿腿蜂的寄生与产卵行为研究[J].昆虫天敌,2004,26(1)28-33
[16]钱明惠. 不同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初步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1999,15(3):44-46
[17]张仲信,田淑贞.利用青杨天牛虫瘿繁殖管氏肿腿蜂[J].森林病虫通讯,1984,(2):16
[18]张连芹,宋世涵,范军祥.大袋蛾繁殖管氏肿腿蜂的初步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7,3(3):114-116
[19]谢振东 ,张绪成 ,张佩勇,等.用栗山天牛幼虫做寄主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试验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 ,1999(6):11-12
[20]姚得富,严静君,徐崇华,等. 温湿度与管氏肿腿蜂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2,18(2):245-251
作者简介 王禄,男,大学本科,农学士,应用研究员,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保护及森林营造培育工作,现供职于济南市林场,电子信箱:lcyjx_2008@126.com.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龙潭路66号(山东省果树所院内)
邮编:271000 电话:0538-8261986
邮箱:sdyyxh8@163.com 网址:http://www.ssfhs.cn/
版权所有:山东园艺学会 技术支持:诺盾网络